诠释有新义 才情出华章
《老师》
作者: 江中一贝 2021年07月21日
老师,一个普通的称谓
有多少人知道您的神圣
在乡村的田间
看到农民默默的耕耘
我们想起了您,老师
在城镇的工地
看到工人艰辛的汗水
我们想起了您,老师
不,老师
这是不恰当的比喻
在迷蒙的清晨
看到喷薄而出的红日
开启了黎明
我们想起了您,老师
在繁星点缀的夜晚
看到明亮闪烁的北斗
指明了方向
我们想起了您,老师
不,老师
这是比较肤浅的比喻
看到燃烧的蜡烛
人们说:老师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看到绵绵的春雨
人们说:老师舍身忘我,润物无声
看到绽放的花朵
人们说:老师是绿叶,无私的呵护着一朵朵花蕾
看到高耸的雄关
人们说:老师是阶梯,无怨的承载着攀登者的脚步
不,老师
这些比喻哪能描述出您的神圣
老师,您就是绵绵不断的山脉
始终坚守着足下的那方土地
数不清的树苗和小树
深深的植根于您的肉体
牵连着您的心跳和脉搏
吸取着您的精华和养分
您以山的厚重坚实孕育着树的成长
您以山的磅礴气势激励着树的拔起
酷热、严寒、风雨
因为有您,树知道了坦然的面对
和风、彩虹、暖阳
因为有您,树懂得了分享的涵义
这就是您,老师
大山般的伟大、包容
大山般的执着、坚持
看似悄无声息,却是大爱无形
看似平淡往复,却是矢志不渝
尽管树木参天
尽管树木成林
您依然故我的
坚守着
足下的那方土地
老师,一个普通的称谓
有多少人懂得了您的神圣
诠释有新义,才情出华章
一一点赞佳作《老师》
诗歌《老师》,作者江中一贝,2021年7月21日发表于中国诗歌网,看后耳目一新,特点赞作评。
老师,好熟悉的字眼,以此作诗,有何新义?不妨看看吧。
一、诗题含深情
初看,作者以“老师”为诗题,似乎有些老生常谈了。
老师的称谓,在我们这个最古老的国度,几乎都是对老师称谓的尊敬与赞美,譬如:千百年来供奉于中堂之上的"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就有“师”的一席地位,再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也在民间口头流传甚广,还如:蜡烛、春蚕、春雨、园丁、北斗、绿叶、阶梯…… 无私奉献,无尚荣光。
这些广为传颂的赞美之词,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了,难道还有更好的赞美之词吗?
看罢《老师》细品之,方觉耳目一新,诗题含深情。
全诗以“老师”为主线贯穿其中,黙诵细品,方觉出一股浓浓拳拳情,如涓涓清泉在诗中流淌。
以“老师”为诗题,你仿佛听到了象是正在叫一声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一般的声音,亲切、诚挚、温馨与敬重之浓浓情意即油然而生。
对于选材命题,历代骚人墨客大家都十分重视。 文章也好,诗歌也罢, 旧题倘若无新义,便是味同嚼蜡,索然寡味了。但若旧题赋新义,便能令人耳目一新,历久弥新。
《老师》题含新义,饱含深情,可圈可点。
有诗云:
称呼老师无修饰,
看似平平却深情。
温文尔雅叫一声,
动人心弦倍温馨。
二、诠释有新义
全诗共七段。
首段开门见山,提出主旨——老师称谓的神圣。
二、三、四段,历数对老师的赞颂,却一一指出其不足:
第二段赞词:默默的耕耘、艰辛的汗水
但是,
“这是不恰当的比喻。”
第三段赞词:红日开黎明、北斗指方向。
但是,
“这是比较肤浅的比喻。”
第四段赞词:燃烧的蜡烛、润物的春雨、无私的绿叶、攀登的阶梯。
但是,
”这些比喻哪能描绘出您的神圣。”
到此为止,对以往的赞词,均指出之不足,在此基础上,作者亮出了新的诠释。
新的诠释:五、六段
第五段:老师是“绵绵不断的山脉”,“始终坚守着脚下的那方土地”。“以山的厚重坚实孕育着树的成长”……
第六段:
“大山般的伟大、包容
大山般的执着、坚持”
“大爱无形”、“矢志不渝”
这就是老师一一这个普通称谓之神圣所在。老师是大山,有着大山般的圣神。
读罢至此,令人顿感耳目一新,回味悠长。
老师这个称谓,是普通的,也是神圣的。
三、才情出华章
作者在诗艺上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1."师“为主线,情为主调。
诗为心声,声为情发,诗情尚须诗艺来表达。诗之才艺,即诗意诗语的表达技巧。
细读《老师》,便深深地感到,作者以老师为主线,通篇都在以饱满的深情,与老师倾诉。
“老师、您、我们、人们” 这些称呼,全诗用得不少,既联系紧密而又有所区别(如“我们”与“人们”),有分寸讲究,用得恰到好处,增强了感情的抒发。
“老师”的称呼总共竟用了15次,敬词“您”的频率更高。同词多用,亦非多多益善,而是因需而异,因情而须,自然而然之。
本诗如此多次的呼叫,反复咏叹,不仅凸现了主线主调,更增强了浓情厚谊。尤其是第四段"老师“共用了5次,感情升温到高点,让人有心潮逐浪高的感觉。
首段两句提出主旨,开门见山,不枝不蔓,不绕弯弯,但却不是平铺直叙,而是以老师称谓的呼叫,轻声细语的柔和与亲切,开启了老师这个普通称谓的真正内涵一一神圣。
作者以才与情自然融合的表达,去引动读者深思。
2.排比衬托,铺陈递进。
作者在承接首段提出主旨之后,并没有作直接的高谈阔论说教式的阐述,而是以柔中有刚娓娓道来的语风,来引动读者。
引动了读者之后,还要让人有所收获,一如布展一样,不仅要有琳琅满目的展品,还要有好的布展技巧,才能达到观展人有所收获的效果。
为此,作者在首段之后,以排比衬托,否定之否定,层层递进的表达方式,让老师称谓神圣的涵义,水到渠成,昭示于人,令人耳目一新,收获颇丰。
至此,作者以不可辩驳的诗语雄论,在众多赞词之上,建立起一块高地(五、六段),牢牢地树立起了老师"神圣"的金字塔。 老师是大山,有着大山般的神圣。
同时,这几段也是思辩性最强的部分,即否定之否定的哲思。作者历数以往对“老师”的多种赞词,也仅仅只是一一指出之不足,并非是真正意义上之否定,这种在表达技巧上的烘云托月,为下面(五、六段)的主旨新义的揭示作了很好的铺垫,加之诗中飞扬的文采,也使得全诗颇有辞赋铺陈之诗风。
3.首尾呼应,意味隽永。
首段:“老师,一个普通的称谓
有多少人知道您的神圣”
尾段:“老师,一个普通的称谓
有多少人懂得了您的神圣”
对比首尾两段,不同处是:
首段中用了 “知道”
尾段中用了 “懂得了”
这似乎是在说,对于老师这个普通称谓的神圣,当下,知道的人并不多,且仅仅也只是知道而已,真正懂得了的则实在是不多,不少人并未深思“神圣”二字的深刻内涵。而随着诗歌中对老师称谓之"神圣"的揭示,作者的希望是:对于老师称谓的神圣,人们不仅仅只是“知道"而已,更应当是“懂得"。“懂得”是深刻的理解与实际的行动。
同时,全诗首尾的呼应,也增强了引人深思。对“老师”称谓的深思,也是对当下社会整体的教育观、教师自身认识等方面的深思。当下,社会上对老师称谓的滥用,似乎什么人都可以称呼老师了,这实质上是对"老师”称谓的“神圣”,不知道,不懂得,甚至是一种亵渎,令人愤闷、令人悲哀。
纵观国际上发达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整个社会对老师的理解与尊重程度,不得不承认,我们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对于这些问题深层次的思考,这首诗也包含着满满的正能量。有评论家说,诗歌文采之美,更看重的是思想的深度。此论当属真知灼见。
这首饱含浓郁感情的抒情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的诗句,紧奏明快娓娓道来的语风,排比递进的句式,飞扬的文采,深情的歌颂,让人感到了诗人内心气息的起伏,动人心弦,耳目一新,心生共鸣,收获满满。
《老师》7段诗意图解:
/5/6/7
/4
1/2/3/
天落金泉辛丑仲夏珠海
版权声明
本文系作者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