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支出521亿,京东扛不起130万骑手的社保大旗

作者:聚福 发表于:2025-03-02

这段时间,京东和社保杠上了。

2月24日,京东集团官宣:“未来一段时期签约的外卖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的所有成本,包含个人所需缴纳部分,全部由京东承担,确保骑手现金收入绝不会因为缴纳五险一金而减少,此项举措包含现有骑手和新加入的骑手”,而且连个人缴纳部分也将由公司承担,仁至义尽。

一石激起千层浪,收获大量点赞。

就在隔日,京东还宣布将打通京东快递和京东外卖的人才通道,快递员和全职外卖骑手可以自愿转换。

京东大举进军外卖行业,布局已久,意料之中。率先扛起“社保大旗”,宣布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甚至是主动承担骑手个人社保成本,也是开了政策之先河。

不过,这些激进的举动也引发了行业诸多猜测,包括全职外卖骑手数量、骑手构成、支出成本等等。

01

京东有骑手吗?

众所周知,外卖行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动辄就是数十万、上百万的骑手,比如美团此前美团公布的高频骑手数量,预计覆盖百万骑手。饿了么尚未披露活跃骑手数量,按照业务量推测大致是50万左右骑手。全额缴纳社保将会大幅增加外卖企业的成本。

京东的财力能缴纳多少份骑手社保?财报显示,2023年京东集团的全年净利润为人民币242亿元。按照京东总部所在地北京的“五险一金”标准,社保的下限基数为每月6821元,京东要承担骑手社保的个人缴纳部分,那么京东集团可以承受的极限约为60万骑手。

那么,京东目前有多少骑手呢?答案有点诡异——1、2万,或130万。1、2万,是近期京东即将“火线招募”的“新加入的骑手”。而此前京东的外卖业务采取的是外包模式,主力外包商是同为达达集团旗下“一母同胞”的“兄弟企业”达达快送。达达快送的活跃骑手130万,算不算京东公告中的“现有骑手”,模棱两可。

一年支出521亿,京东扛不起130万骑手的社保大旗

京东名满天下,达达业内皆知。实际上,达达和京东物流体系是深度合作的关系。连京东快递物流的终端配送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包给达达的。但是,两家是各算各帐的两家公司。用达达集团的官方表述就是“二者保持独立开放的运营模式”。

也就是说,京东能否承受骑手“全额社保”的成本,取决于达达快送130万归属的“解释权”。对此,业内对此十分好奇,京东尚未给出答复。

如果130万达达骑手属于京东公告中的“现有骑手”,那意味着京东集团每年要拿出将近500多亿元,为他们全额缴纳社保。即使整点“异地缴纳”的花活打个六七折,也不是京东的“小身板”能承受的。

如果不包括达达骑手,那么京东几乎没有“现有骑手”,却因一纸公告成了“行业旗手”。

且不说京东日后“新加入的骑手”要达到60万的上限,京东集团全年利润都要亏完,现有甚至是可预见的订单量也支撑不起来。据此前行业媒体披露,1月京东外卖餐饮日订单为2万,满足上述运力仅需200人左右全职外卖骑手。最近京东加大了地推攻势,部分城市外卖订单涨了100倍,姑且不去深究“部分城市”是哪些,也不探讨企业宣传的数字游戏,即便是按照平均订单涨百倍来计算,目前能容纳的骑手也就2万人。

这也和目前骑手的反馈相符——不少达达骑手表示,配送的订单很多是从其他外卖平台转来的,甚至非高峰期得兼职跑其他平台的众包才能糊口。因此,很多骑手都在观望,不只是盼着京东“全职骑手”的招募细则快点出来,也在犹豫要不要放弃其他平台全力跑京东,承担前期“单量少”的风险。

02

进军外卖,京东的跨界豪赌

京东以“旗手之姿”高调入局外卖行业,真正的看点不是骑手社保这杆“大旗”,而是京东为何要入局这一全然陌生的领域?

京东以自营电商配套的中高端物流为起点,进军外卖行业看似是商业逻辑顺畅,其实不然。否则第一条从快递跨界外卖配送的“过江龙”不是京东,而是口碑更硬、中高端市场更扎实、全额社保缴了很多年的顺丰。

一年支出521亿,京东扛不起130万骑手的社保大旗

快递龙头顺丰从未对外卖市场动过心思,是因为隔行如隔山,跨界风险大。外卖配送与中高端物流看似一步之遥,实则千山万水。因为外卖行业压根不是赚几个“跑单钱”的物流企业。

以美团为例,财报显示2023年美团的配送服务收入为822亿人民币,而配送成本为907亿元。“跑单”是亏钱的,外卖企业要从其他营收中“割肉”补贴骑手。

那不是还有“天下苦之久矣”的商家佣金吗?其实,商家佣金也只是个过手钱罢了。2023年美团577亿的佣金收入,和586亿元的营销费用堪堪打平——左手从商家收的佣金,右手补贴客户,不就是个过手钱吗?

外卖企业不是靠物流赚钱的,真正有含金量的收入是广告收入。这是外卖企业长期经营本地生活圈信息服务衍生的流量收入——现在到哪儿找点好吃好玩的,都得打开美团、大众点评的APP上找推荐。由此形成了流量,带来了广告收入。

因此,要跑通外卖赛道,需要长期时间的流量积累,是深度融入本地生活、培养客户使用习惯的水磨工夫。这并不是物流企业所擅长的,和京东更是隔了两三层。

因为京东主营的还不是物流,而是电商。京东的商品收入常年是服务收入四到五倍。自营物流只是电商业务的锦上添花,而不是主业。而且,京东电商长期主攻家电,相对单一。虽然近年来京东也在发力本地生活,但是积累尚浅,并非强项。

因此,京东进军外卖的跨界幅度远比想象的要大,这是一场豪赌。

03

成也达达,败也达达

京东的豪赌,有其苦衷——成也达达,败也达达。

京东2016年实现盈利,到2023年净利润242亿元,盈利表现可圈可点。“单独算账”的达达快送是有很大贡献的,因为其外包服务很大程度上“分流”了京东物流成本。但也因此产生了“副作用”——达达经年累月亏损,看不到止损点。

一年支出521亿,京东扛不起130万骑手的社保大旗

达达快送自2017年以来一直处于严重亏损状态,累计亏损破百亿。而且,营收规模增长也止不住亏损扩大的势头,看不到止损的迹象。此前京东业绩表高增长,可以通过增持达达集团股份等方式输血。

近年来,京东增长放缓,市场份额持续被拼多多和抖音电商侵蚀,殃及池鱼。为电商配套的物流体系首先受到波及,“降本压力”大增。2024年6月刘强东振聋发聩的“不是我的兄弟”,与2018年“都是兄弟”判若两人,不是刘强东变心了,而是“企业不养闲人”的人力成本焦虑。

对“亲兄弟”的京东物流尚且有这样的焦虑,遑论“体外循环”的达达骑手。京东跨界进军外卖,要让达达跑起来。这种形势下,京东能把达达的130万骑手打包进“现有骑手”,每年砸几百亿重金为他们全额缴纳社保?就算京东有这个心,也没这个力吧。

不过,实力不允许,倒也不影响京东的“旗手”之姿。“现有骑手”约等于没有,轻装上阵。“新加入的骑手”进退自如,达达骑手的“外转内”节奏控制,还不是手拿把掐的事吗?所以,京东敢于在骑手社保问题上先声夺人。

04

醉翁之意不在酒

那么,京东会为了达达骑手兄弟们的出路,和美团、饿了么大打出手、争夺配送市场份额吗?目前看来还不至于。这可以从人事布局中看出端倪。

早在2022年的京东“618”,当时京东就被曝入局外卖业务。时任京东零售CEO辛利军公开表示,京东正在研究进军外卖领域的可能性。对于具体进展,他认为取决于京东的能力以及一个完整的人才团队。最终京东引入的“大神”是原美团副总裁郭庆。2024年4月郭庆入职,随即出任达达集团董事长。耐人寻味的是,郭庆虽是“美团系高管”,接管了物流业务,却“专业不对口”——他在美团负责住宿、门票度假等业务,和物流配送并无交集。

酝酿两年,请动一尊大神,却是“专业不对口”,绝不是用人失误,更不是无人可用,而是京东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跳过大量资源投入的配送环节,直指本地生活的流量导入。所以,很豪气地“全额社保”、“0佣金”——并不指望做大配送,也就不必在意这些直接收支项。

一年支出521亿,京东扛不起130万骑手的社保大旗

这是只属于京东的捷径。京东有电商APP的现成端口,不需要另起炉灶培育用户使用京东外卖的消费习惯。所以,流量导入的核心,就是吸引关注,登高一呼“我来了”的高调营销足矣。以小博大的博弈技巧,打感情牌增加路人缘,一直是京东擅长的,这次的运作也很精彩。

因此,京东进军外卖行业,不是来做“鲶鱼”的,而是来“摘桃子”的。商业运作的技巧,无可指摘,结果也很成功。以京东目前的处境、财力、商业定位,此番运作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商业竞争技巧的运用也要有边界。外卖骑手社保议题,关乎8400万人新就业群体,关乎社会稳定,对京东“骑手全额社保”不宜过度解读。更不能因此,把外卖骑手的社保难题归结于“劳资矛盾”的对立想象。

05

解决骑手社保问题,需要决心,更需耐心

实际上,骑手社保问题的最大难点并不是卡在“企业不愿缴纳”,而是公平合理的制度设计。其中复杂的技术问题涉及企业、骑手和政府多部门。对此,人社部最有发言权:

人社部副部长李忠22日下午在第十一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上表示,目前一部分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由于劳动关系不明确、工作方式灵活、收入不稳定等原因,难以直接参加传统的以单位为依托的社会保险制度,“漏网”“脱网”“断网”问题比较突出,参不起、不愿参、不便捷并存,成为权益保障的重点,需要积极研究完善降低门槛,给予参保补贴等相关政策措施,尽可能地把他们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主管部门解决问题的态度很明确,直面难点的态度很坦诚。这样涉及甚广、难点颇多的制度设计,既要有决心,也要有耐心。

骑手的主体年龄段在20-30岁,为他们量身定制最合身的福利保障制度,大可不必“只争朝夕”,更要分个轻重缓急。相比三四十年后领取养老金的“远虑”,这几年社保部门指导下骑手的“职伤险”推广,成功解决骑手职业风险保障的“近忧”,值得点赞。

总而言之,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中国社会是有广泛共识基础的议题,大可不必担心骑手的福利成为政策盲区。不顾现实情况的急于求成,不可取。当做炒作的话题、营销噱头,更不可取。

版权声明

本文系作者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