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片人方励:文艺是最好的商业

作者:聚福 发表于:2025-02-24

凤凰娱乐:您制片的电影都比较“文艺”,请问您对所谓“文艺片”电影是怎样看待的?

方励:关于“文艺”和“商业”的这个话题也就我们这老是拿来说来说去的,其实这个问题特别奇怪。其实本来很简单,当我们追求把故事拍生动了,把一个人物的情感层次拍得丰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细致特别了,这样就要被人说是“文艺”了,难道文艺是什么坏事或者负面的评价吗?文艺是最好的商业了!文艺才是最打动人的啊。只不过现在有一些人,纯粹为了挣钱而拍电影,他的作品中没有感动没有情绪,那就是所谓的“纯商业”电影,要我说,那就是搭积木赚钱的东西。而生活中的人是真实的,在我看来,你把人拍活了就是文艺的了。

制片人方励:文艺是最好的商业

  当然了,也有很多其他的电影只是为了噱头而存在,或者是单纯地为了满足视觉冲击的,比如好莱坞的动作片之类,但是这也都没有关系,不矛盾,类型片为什么不能按照文艺的方式来拍呢?核心的“人”才是活的。所以在我看来从来没有看到什么“文艺”和“商业”之间的矛盾,要我说,全是聪明和愚蠢的冲突。任何电影都可以以文艺的方式来表现的,从一开始就不该混淆这个概念。中国过去二十年最大的问题就是把金钱至上看得太重,不该这样,这样很愚蠢。

凤凰娱乐:在您看来,作为产品的电影是否具有商业价值,换句话说,是否好卖,主要是从哪里看呢?

方励:我首先注重的是一部电影有没有灵魂。一部电影没有灵魂的话,我绝对不做。所谓电影的灵魂,就是电影是否具有真实的情感和心理依据。因为电影最终是要跟观众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碰撞的,没有灵魂的东西就没有这方面的意义了。很多人都会忽略一个问题:其实情感的真实和艺术追求的一致性,这才是最最商业的东西。观众的眼泪和掌声,这个难道不商业么?其他的所谓“商业”都是战术上的商业技巧而已,演员阵容啦,营销方式啦这些,都只是技术层面的技巧,都是模式化的,相对容易做到。这些技巧和手段我都是非常支持的,但是最重要的永远都是电影的灵魂,而这点恰恰又是最难的地方。如果没有灵魂只是一味地追求手段,其实就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了。

我们做电影,是为了让观众在影院里被带入故事的世界,去感受去体验。一个电影的编剧,导演,制片还有其他创作人员真正用心去做了,对观众尊重,亲切,当看完片子出来的时候,让观众能够觉得好像又活了另一种人生一样,这样观众才会觉得:OK,我的电影票钱花得值!这才是电影最重要的商业价值。用做饭打比方的话,你不能让观众花钱买地沟油做出来的东西,再漂亮没用。所以每次开机之前我都跟剧组的人说,这个片子做出来不光是我们自己觉得纪念,要让观众也觉得看完值得纪念。

凤凰娱乐:你做制片也算阅人无数,跟很多导演都合作过。您在选择导演,特别是新人导演的时候,看重哪些要素?

方励:我跟导演合作的标准,我觉得首先并不是我们谁为谁服务,而是平等交流对话的前提下进行。如果抛开手上有什么项目只说我希望和什么样的人合作的话,我比较看重一:生活方式,二:生命状态。其实我经常跟年轻导演聊起来的时候并不谈电影,我看你穿什么衣服,背什么包,由此来看你是生活在什么时空里。你所生活的空间已经决定了你的数据库里有的东西。

凤凰娱乐:所谓生活状态决定关注视点?

方励:是关注点决定生活里的内容,他的数据库,换句话说,他能够给观众什么。电影是来源于生活的,如果你没有生活在人群里,你怎么知道什么东西可以打动人,什么东西不能?你怎么知道用什么细节可以构筑一个独特的电影情节或者镜头语言?生活的经验可以帮助电影表现把观众带入电影的世界。一个开着豪车招摇过市,住着豪宅挎着女人的人,这样的人距离观众太遥远了。导演也好,编剧也好,必须活在人群里。像我们过去说的采风也好,体验生活也好,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点我说的是生命状态。电影艺术虽然是大众艺术,但是要高于生活。如果你已经是天天靠着补品养老的这么一种状态,你做电影干嘛?电影制作者应该是走在观众前面一点点的,看到更好的风景来跟观众分享的。若是你一天到晚又懒又娇气,那我劝你还是不要做电影了。不可能有冲劲,不可能不顾一切地为了观众去呈现更多的可能性。

凤凰娱乐:做电影的人首先要是一个会生活的人。

方励:太对了。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人。你要知道大排档吃什么,知道在街上怎么买菜,要不然怎么写?写出来也是假的。还有你的思维要是比观众都衰老滞后,整天固步自封传统保守,那怎么能做出有意思的东西?比观众更新一点,才能做出让观众觉得新鲜感兴趣的东西。

版权声明

本文系作者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